晋城市榼山大云寺简介_榼山大云寺开光_榼山大云寺历史

时间:2019-06-22 13:24:03    编辑:

  榼山大云寺
  沁水县东面百十里地有座山叫榼山。榼山处在万山之中,东面可以望见嵬山,西面与文笔峰连接,北面距孤山很近,南面离西岳 神山不远。沁河从山边远远地流过,与阳城县和泽州县相连。山高数百丈,峰峦秀美,高高耸立,沟壑纵横,层层叠叠,远远望去,象一幅幅图画。山顶有一座寺庙 叫榼山寺,不知创建于什么年代。椐碑文记载,在北魏初年,有一位云游的高僧坐化在阳城和沁水县的交界处,两县的老百姓争着想在自己县内建灵塔供奉他,他生 前留言,死后愿葬在榼山,。这位高僧的灵体抬到榼山后,山上的岩石缝里竞流出乳白色的漆来,把高僧的全身漆完,漆立即就不流了。修塔葬后,过了七天,仍能 剃发度人,山上的和尚和老百姓更加相信这个高僧不是凡人,为他建殿画像,寺庙从此香火开始旺盛。
  榼山寺的建筑依山势而建。据老人回忆,以东西方向为中轴线,分别建有照壁、东山门、钟楼、厨库房、天王殿、禅院、僧房、西山门。在中轴线的南边,分别建有法堂、春秋阁、诸天护法殿、地藏殿、天外楼。
  中轴线的北边分别建有准提阁、祖师殿、祖师塔、禅房、方丈、大佛殿、七佛殿、藏经楼。再往北还有弥勒殿、观音堂、佛塔。
   唐明皇二十五年,端氏地久旱不雨,时任端氏县令张不孤带领他的下属来榼山寺祈雨。第二天,端氏县全境大雨滂沱。张不孤说“这是佛的法力啊!”于是带头捐 出俸禄,并命令下级官员捐献银钱,购买木石建佛殿,塑佛像。唐景福年间,蒙皇帝圣恩,赐给匾额叫“大云”。还敕度了七个僧人,并颁发了朝廷的公文,于是榼 山大云寺逐步扩大兴盛起来。
  榼山寺之支派有嵬山寺、碧峰寺、法隆寺、圣天寺、惠济寺、白云寺、福胜寺、石圣寺、龙岩寺、车辋寺等十余处。
   到了明朝,大云寺又经历了近七百年。因岁月长久,再加上山高气寒,风雨侵蚀,屋檐倒塌,墙壁破坏,寺里的老僧文潭和义朗商量要补修,因为资金和粮食不 足,这件事没有完成。又过了五六十年,寺里的住持大师全盛立下雄心要完成前人没完成的事业。统一了众僧人的思想后,选择吉日良辰,屯积木石建材,召集工 匠,大兴土木。先建正殿,正殿是两重屋檐,高大宏伟,殿中安坐释迦牟尼像。次建东西法堂各十间。又建斋楼五间,弥勒佛藏经阁各六间,诸天护法殿三间、七佛 殿五间、钟楼三间、山门、僧房百十间。西南方建了牛王殿,又在左右建库房十二间,厨房五间。凡是内外塌毁的地方都重新建造,比原来的规模扩大了三倍。又经 化缘募集,建造佛塔一座,作为镇寺之宝。经过八年,内外焕然一新。
  清康熙年间,沁水县嘉丰镇窦庄村人张道湜从任而归(时任天津道副使),登榼 山寺凭吊废兴,发心独捐金一百八十余两修建准提阁一座。为屋三楹,取道于屋之下,上为楼,奉准提像。昔山之东隅有禅院,曾以“定慧”名之,为寺僧兴硕、永 祉所募建,正殿三楹,左右翼以斗室,土木之工粗毕,彩画未施,因兵荒相继,未终厥役。冯道湜即于修准提阁后,随即施以丹垩,定慧禅院始毕于一役。
  乾隆三十三年,重修大云寺,费时四年多完工。计修茸南佛殿及诸神殿宇共四十五楹,钟楼原遭火劫,在其废墟上按原制复建,共费银一千五百六十五两。
  清嘉庆年间,由修惠、慧祥总理督工,在山之天外楼东一空地,新建春秋阁一座。阁计七楹,高数丈,下层曲槛回廊,与天外楼相接,上层塑关帝像,而文昌、奎星、火星诸像皆附焉。此楼直凌霄汉,故亦称凌霄阁。时寺院众僧或持钵募缘,或鸠工监理,合力齐心终成胜举。
  榼山大云寺自创于北魏初年以来,经历代修复,逐渐形成一组庞大的佛教建筑群,山寺相映,香火相续,诚为沁水佛教胜地。然岁月沧桑,世事沉浮,可惜一代名寺竞于抗日战争时期毁于战火,现仅余废墟一片。
  <<榼山寺志>>记载历代僧众之中有卓行的如下:
  唐朝:思敬---泽州人,主持寺,精悟辞典。法律---通晓经意,善论禅讥,赐紫衣。
  崇赞---讲经说法。
  宋朝:法海---修创山寺,大振宋风,人皆仰重。皈悟---修建斋楼,戒律甚严。
  元朝:云皓---敕授都纲,重建山寺。
  明朝:全盛---号道隆,法戒精严,住持此山兼修法隆、碧峰二寺,后坐化,三寺分其骨,各建塔瘗之。
  彰守---号自然,赤足挑水供给寺内大众,十年不语,殿宇皆参与重建,后无疾坐化。
  远贵---号天真,遵其师彰守教戒,云游四十年,回本山观音堂日诵华严经。
  祖调---号万松,朴直诚至,功课寒暑不辍。
  兴修---号三乘,了悟楞严金刚诸经,云游庐山。
  兴泽---号定堂,创建凌云白衣阁,法徒甚多。
  兴口---号元台,精通宗说,兼达儒书,创建禅院。
  清朝:永社---戒守甚严,能诗能文。受禅法于林寒灰和尚,后以微疾坐化。
  永哲---号慧光,善书能诗,募修铁佛寺。
  昌文---号了义,聪颖卓诤,持戒甚严,住持山寺,百废俱兴,并修王寨十方禅院。
  昌觉---号若愚,性恬守静,通悟经典,和易近人。
  沁水县佛教协会    侯志根   整理


  榼山大云寺记

  此碑原在沁水县端氏镇榼山大云寺,于明成化年间立石。碑文录自《榼山大云寺志》文辞第六,由常軏撰文。现碑无存。
  常軏,祖籍为山西曲沃县人,后迁居山西沁水县端氏镇樊庄村。明成化十年(1474年)乡试中举人。成化十七年(1481年)中进士,历官大理寺评事,右寺副佥事,河南按察司佥事。明弘治年初,卒于任上。

  晋之地,有邑曰沁水。去沁邑之东百十里,有山曰榼山。即古端氏县治之地,今合而一于沁水也。其山介乎万山之中,联沁川,接阳、泽。高数百仞,峰峦秀耸,岩壑万重,望之如画图。然旁之山多荆棘杉芑,榼独宜松与柏。抱岗环谷,如龙蛇状者,皆松柏也。
   山有佛寺,处山之顶,绝顶崇台延阁甚宏丽,为沁邑之伟观。诛茅于此,史氏失载,碑具不存,不知创自何许代云。旧传,寺古刹也,小甚。元魏拓拔氏,时有大 和尚亡,其氏族尝止崦之山上。山界阳城、端氏之两县间也。和尚戒颇严,翕然为四众所宗,迁化日,力愿归端氏榼之寺。捏而归之,遂化有乳,自山岩出,次第漆 身,遍而顿止,盖示其异也。修塔葬后,仍越七日,下发一度,道俗争信,为之创殿绘像,寺由之勃勃其兴矣。
  寺旧无额,因山而扁,曰“榼山”。唐 景福始蒙恩赐额,曰“大云”。敕度僧者七人,并惠省牒,遂昌大,为一时增重也。明皇开元二十有五年,时夏洎秋不雨,沁人皇皇。知端氏县尹张侯亦甚惧,祈雩 未获。榼倏忽如有龙,隐隐于山峰者。侯以国制,凡灵山必祀,因率僚寀诣寺,斋戒请祷。翌日,合境大雨,高下滂注。邻邑闻风,亦往祈诚,应期立降,秋遂获有 年。张侯曰:“佛力也。”首捐俸,命属官各出金鬻材,构殿营像,并刻石铭文,以纪其事。自尔檀施益广且远,而寺视前元魏、景福时,日愈大以肆。
  迨国朝龙兴,寺又几七百年。山之木益辟,土益拓,其基趾益恢恢然廊且大,而殿宇、讲堂、楹椽、像廊,又以岁月滋久,重以山高气寒,风雨不时侵剥,檐颓壁毁,倾圮特甚,且间架亦湫隘。寺之耆僧,曰文潭,曰义朗,商榷欲增广之。
   既而以帑藏金粟告乏,事遂以弗克成,时永乐之二十年也。又五六十年来,帑廪克溢,缁徒川涌,突成巨刹,为邑诸寺之首称主寺。主持师全盛,慨然欲酬前人之 愿,虑众心难一,于是立诸僧堂下,而以修废坠告之,佥曰:“可议以克合,将旧增大规模。”于时卜日之良,而大积厥材,大召匠氏,大侈土木。斩板砻柱,础基 砌甓,衰白丁,然后次第其营建。先正殿,次法堂,次斋楼,次慈氏,次经阁,次天王、七佛殿与诸钟楼、三门、僧房。不数年鳞次而成,内外焕然一新。其建正殿 五间,重檐复甍榱桶栋,宇甚闳壮,则以释迦像安之。南殿五间亲楹欂栌差细,而以护法天王像安之。先是道流论法,宾客接谈,恒病其无所。今建东、西法堂各十 间,斋楼五间,慈氏、经阁二所各六间,则又诸佛品经在焉。七佛殿五间,添甍易栋,因故基而增新之也。僧房百十间,因旧而新之,而亦多创建之者。近东南而建 伽蓝殿三间,近西南而建牛王殿,以至钟楼三间,咸次第营缮之。度有余材,而又左右建库庾十二间,廋厨五间,以储日用之需。化募建塔一躯,高若千丈,以为一 寺之镇。内外偕作,百废具举,其视初之制三倍矣。盖肇工于天顺辛巳之七年,而告成于成化改元之五年也。其殿宇聿新,金碧辉映。虽世所谓虎丘、鹫岭之盛,殆 不此过。
  寺之僧欲图不朽,命工刻石,而属笔于余以记。余谓佛之生也,远中国三万里,其没也,距今三千年。其教之兴,传自汉明,笃信萧氏,酷嗜 姚秦。及唐元代二宗之间,遂盛行遍海内,大炽于中土矣。肆今教最盛,俗最尚。较之儒、老二家,趋而信之者,盖三之二。自都邑达州郡,构结梵宇者,亦十之 六,而精蓝胜刹,居天下于乎亦盛矣。岂其教中所谓佛灭度后,为兴塔庙,舍利弗灭,威灵尚存者乎。今观大云寺,来自邃古,殆今千百年,始聿新殿宇,增辉草 木,侈然为晋一方之伟观。而有据山势,带川泽,裒然名刹,其与侍所谓绵绵瓜瓞,事殊而理一也,信乎!遐迩内外,咸归依瞻仰,而释教亦重且兴矣。不可无书, 因其来谒记,用是以告夫将来者。
  住持吕姓,为人素服,懃寡欲,亦尝学问,其克成厥事,盖其初志云。于时施资助缘者,则守泽郡卫辉陈侯奎,前御 史守济宁郡古番祝侯祥,前知沁水事尹渔阳张侯升,贰尹新郑赵侯庆,继守沁水尹保定李侯冕,佐贰金台蔡侯富,判簿开城杨侯存,赞政鸡泽杜侯浩,儒学生沁滨崔 君举也。协谋赞画者,则僧会全晖,本山住持彰显也;同赞其事者,则主院事义方、彰应、远智,并寺之大众僧也。

本文链接:晋城市榼山大云寺简介_榼山大云寺开光_榼山大云寺历史

上一篇:运城市大佛寺简介_大佛寺开光_大佛寺历史

下一篇:大同市周图寺简介_周图寺开光_周图寺历史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