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市在石门镇观音寺
观音寺,原名昌裔寺,俗称张仙殿,位于石门地方西北1公里处螺蛳山前。为石门溪、界牌溪的汇合处,集尖岩源、张家源、江郎山各水源于一体。庙门外下临溪潭,潭边山根水面下有一“龙洞”。自北而南,可远眺景星山、小灵山、太阳山、江郎山诸名山。视野开阔,环境优美。寺庙门上的一副对联,颇有哲理,极富人生的积极意义:“事在人为,休言万般都是命;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走进庙门,第一对柱联就高度概括了观音寺的地理特征:“背靠螺蛳形福地,门迎太阳山胜景。”
寺庙建于明神宗万历年间(1573—1620),由赵镗第五子赵学海(1555—1610)创建。据民间传说,赵学海淡泊功名,潜心佛学,常不远千里到普陀朝山进香。沿途官府纷纷迎送,赵学海觉得有违向善向佛、清心寡欲的初衷。于是,以后去普陀,便轻舟简从,悄然往返。有时路上无水解渴,便到路边田中拔几只萝卜,然后在每个萝卜坑中放进三枚铜钱。南海观音念其至诚,便云游江山,为赵学海选址建寺,以免其辛劳。见螺蛳山环境清幽,便以梦指点赵学海。赵学海醒后,寻得梦中观音所示之处,便兴土木,起寺庙,取名昌裔寺。因该寺庙是观音亲自指点,故称为“小南海”。
由于此处原有道观,俗称“张仙殿”。赵学海建寺时,为统一筹划,于是把张仙殿包容到寺庙中统一建造。庙成后,奉祀观音于上堂大殿,张仙殿于二堂左殿。佛、道同庙,十分罕见,这也是昌裔寺的一大特色。由于建昌裔寺之前,人们就已习惯称张仙殿,所以昌裔寺之名很少有人知悉。
后来,有一和尚云游至此,见寺庙壮观,景致宜人,便定居下来,主持寺庙事务,并以医术为人治病。百姓感恩戴德,待其圆寂后,仿塑其身,呼为“肉身老爷”,供奉于二堂右殿,与诸佛同享香火。
在上堂左殿,还供奉着泉塘赵氏一世祖塑像。原来,石门泉塘赵氏是宋太宗赵匡义第四子商王赵元份的直系后裔。七世祖武略将军赵善孚随同宋高宗赵构南下,因功封邑于江山城北之竹和(今丰足)。元初,十二世祖赵友闻娶清漾毛氏女为妻(其妻是宋谏议大夫毛注的后代),定居石门泉塘。
400余年来,寺庙屡经修缮。1927年,在当时反封建迷信的时代背景下,石门青年拆毁了张仙殿,后四方信徒又重建,解放后废弃。1968年,为安置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拆掉一部分,材料运去建了“知青点”。其后几年,被陆续拆除,砖木移作他用,寺址被开发成橘园。1989年,当地群众自发捐资复建,经有关部门批准,定名为“观音寺”。
现观音寺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加上接待香客的膳房,总建筑面积达近千平方米,成了石门一处上佳的游览胜地。
沿寺庙山边溪流向南行,有月光山、石马山、鲤鱼上滩、馒头山、神仙床等自然景观。据说,在寺庙上游的灰山河中倒入砻糠(谷壳),可从张仙殿下的龙洞里涌出,更使寺庙增添神奇色彩。
邮编:324107
本文链接:衢州市观音寺简介_观音寺开光_观音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