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金山寺简介_金山寺开光_金山寺历史

时间:2019-07-01 09:48:02    编辑:

 金山寺位于全州县枧塘乡金山村委,建于明朝后期,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如今,金山寺除了隐约在杂草丛中的佛殿地基、几通碑刻和孤立在遗址南侧的两座舍利塔给我们留下了一点考证的实物外,很难再从当地找到昔日金山寺的资料了。
  金山寺建于何年?毁于何日?其中经历了怎样的辉煌与落寞?属于什么宗派?怎么会有那样一部珍贵的藏经?为何韩国友人一而再再而三地来金山寺寻根究底?与韩国的金山寺到底有什么渊源?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走访了附近的村庄及大量知情人士,考证了佛殿遗址里的断碑残垣,一座香火旺盛、钟声悠扬的金山寺便从废墟上支起身来……..
  佛殿的苍凉变脸
  穿过枧塘乡黄家村向西一公里,就是金山寺遗址。金山寺已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中,而遗址却仍然寂寞地留在金山的东麓,任你残垣拍遍,徒留一串长叹。
  沿着一段石板路踏上石阶,经过只遗存两块条石的山门时,发现山门后右侧的泥地上俯仰着两通碑刻,仰着的碑刻字迹已磨灭,看不出任何历史信息了。
  通过遗存完整的石基,可以看出该寺的历史建制。它坐西朝东,随着山势沿中轴线依次分布有山门、门殿、甬道及两侧小天井、中殿、甬道及两侧小天井、碑亭和上殿主要建筑,中轴线两侧则分布有僧舍和厨房等附属建筑十余处,组成了一个蔚为壮观的建筑群。所有殿堂楼阁均以两米宽的长廊毗连,只要一进入寺门,则晴天晒不着太阳,雨天湿不了裤脚,可通达寺内任何一处。
  穿过门殿,是通往中殿的甬道,甬道两侧的天井,左边是棵古石榴树,右边是棵古桂花树。据曾经在此念过书的老人回忆,当时嘴馋,最喜这棵石榴树,树上挂满大石榴,看着涎水直流,可恨旁边住着先生,迟迟难以下手。那棵桂花树可以打下一百斤桂花来,树的直径有一米,可以想象它遮天蔽日的景象。如今,都已被刨根而去,难觅踪迹。
  从砌在上殿地基上瓦房墙壁里的断碑“方於明季年间修建”的铭文来看,该寺应建于明朝后期。寺庙建筑在历史的风霜雪雨中大多被毁,但寺庙中殿还留存到了2005年。据在此执教过的教师回忆,该寺中殿四周设有回廊,为小青瓦庑殿顶结构,内部木构架为抬梁式,由四根合拼的圆柱支撑,柱础雕刻纹饰,殿内青砖墁地,屋顶中心设有藻井,从藻井中垂下一个木雕龙头,龙头两侧悬有铁钟。中殿主要供奉观音,两旁立有四大金刚塑像,观音背面供奉另一尊菩萨,殿内还塑有很多村民也说不上来的菩萨。菩萨有泥塑的,也有木刻的。龙头、悬钟、菩萨只在民国初年见到过,后来龙头不见,铁钟和菩萨被移存在两侧的小偏房里,最后消失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革命热潮之中。2002年,县旅游局有工作人员曾陪同韩国友人来金山寺考察。据黄家村民说,他们带来了三台摄像机,拿着一本发黄的老书(书上是竖排的汉字),按图索骥地寻找他们想要的东西。最后在中殿南面梁枋上发现了什么,当时他们非常惊喜,看了又看,还挺满意。当2010年韩国全州市市长来到这里时,看到的只是一片废墟了。中殿被定义为危房,于2005年撤校之后,已经拆卖。据说那年一共卖掉了八个大柱础,那些有着雕饰的梁枋和雀替被请来拆屋的黄家村民收藏,其余的木料废弃一年之后,卖给别人做柴烧。据买去的人说,那梁枋为横截面0.4米×0.6米,7.6米长的方料,是附近盛产的石槠木做的,硬度很高,用斧头砍,它都纹丝不动。历经四百多年仍这样结实的构件,会倒吗?大约就是青瓦椽皮有损坏吧,如做维修,工程也不算大。况且,学校已经迁走!
  而今站在昔日建造华丽的中殿上,两侧只余两堆巨大的残砖瓦砾,还有一些小柱础。让人感觉怪异的是,旁边扔有一顶归一和尚墓塔的风檐,据说,当时连那两座舍利塔都要一块卖掉的,但不知有何变故,这两座舍利塔总算保了下来,这顶风檐便被留了下来,弃置于此。
  登上甬道的青石踏步,可到达碑亭。碑亭为全木结构,四面中空,瓦面四面倒水,由四根大柱支撑木构架,与中殿一样设有藻井。亭左右两侧设有石踏。目前,在亭南还立有一通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立的“恩赐禁碑”。该碑刻坐北朝南,青石质,高1.75米,宽0.78米,厚0.18米,基座长1米,宽0.60米。内容是县州府颁发了十一道禁款,维护该寺的田地山场。亭的北侧,还遗有两通碑刻的基座。据说,西面亭外还曾经卧有两通大碑;北面则是一排碑。八十岁以上的当地老人在此地上过小学,他们回忆起,此亭被称为八角亭。该亭可能是在刚办学校的时候被改装成了“正房子”,做了教室和教师办公室。后又于上世纪七十年代被拆,当时黄家村村民就从这里抬了五通碑去填桥。如今这些石碑还在黄家的水沟上架着,被村民们日夜踩踏,字迹越来越模糊,有块千人塔墓碑被老板相中买了去。
  上殿的台基最高,也最阔,殿内为三合泥墁地,现在房屋的屋檐下还剩有一排小柱础。该殿为砖木瓦结构,中间全是立柱,没有隔墙。在寺为学校所有后,改成男生宿舍,后又修成教室,墙壁里还砌进了很多碑的断面,现仍然可见,且铭文字迹大多清晰,可惜只是断文,失去了完整性。
  从民国至此,寺庙建筑已基本消失殆尽,现在所剩的建筑,都是后来重建的了。本来历经风雨战火的洗礼仍岿然不动的中殿,也消失在当今人们强烈的欲望里。信仰被摧毁之后,神灵纷纷走下神龛,取而代之的,是深不可测的欲望。信仰体系急需重建,这就是中国当下的民间。金山寺长叹一声,在历史的阴影里侧过身去。
  从辉煌到落寞
  金山寺始建于明末,最繁盛的是清初,康熙至嘉庆年间应该是它的鼎盛时期。清朝建国一开始,就出现了几位好佛的皇帝。顺治好参禅,康熙也视佛门为风雅之地,外出喜欢游名山,住名刹,并赋诗题字,佛教继明之后仍旧繁荣昌盛。据统计,清初大小寺院有八万余座,僧尼有十几万;清末,寺院几乎遍布全国各村镇。全州县城乡寺院庵观就有88座。仅龙水乡,昔时就有寺观达30余座。而金山寺是众多寺庙中建寺较早的一座,寺院占地面积达6000平方米,建筑规模宏大。自清初到乾隆年间,就有五通以上的碑刻上带有“恩、荣”两字。“恩赐”就是帝王的赏赐。丢弃在厕所边断为两截的“恩免功德碑文”碑刻,为刘公恩赐碑,碑文勒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其中的“我开国世祖,当今皇上,皆深敬三宝旌崇道德,御赐宝钞建寺安僧,均免杂役,皇恩浩荡”,“皇上官府恩德毋得嫉妒”两句,就很能说明当时金山寺受到朝廷的重视程度,和它的规格之高。现立于碑亭的“恩赐禁碑”碑刻,碑文勒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其中的“该金山业林于大清初年僧大心自悦师徒齿积钵资建立创置田地山场等业,谨守清规,前任尚、刘、徐三公均免杂项差务,颁发告示碑文禁革勒索诸弊俗,静僧安林”,透露出了在此之前还有三通恩赐禁碑的信息。有一通碑刻立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发现左上角留有一个“皇”字。由此可见足有五通体现“皇恩浩荡”的碑刻。为了保存这些珍贵的碑刻,该寺特意建造了一座碑亭。朝廷的重视和保护,民众的追随与信奉,香火自然旺盛。
  当地百姓还流传着“走南阳,学礼仪;走金山,吃饱饭”的口碑。南阳寺在以前的朝南乡内。金山寺当时的良田就有两百多亩,百姓说只要你走进金山寺,就有吃不完的饭,直到你把碗反扣,才不会给你添饭,不要说谢谢,下次还可以去吃,足见当时的盛况。有一断碑上也勒有“吾里金山寺素称丰盛为全邑第一”的碑文,可见,“走金山,吃饱饭”,绝非虚言。金山寺的山场业林也很大,从金山延伸到了南边的猫儿山。陈公的“恩赐禁碑”的禁款上写有“禁近地妇女不得藉采野菜为由,入该寺田地山场界内”,“金山田地判佃耕种,照额供租,不得抗欠及私行典当”,可见金山寺家大业大,有了官府的保护,景象繁盛,如日中天。
  金山寺曾有一片“千人塔”(比较矮小)及三座墓塔,其中一座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大兴水利时弄去修水沟了,另外两座保持较完整,一座为金山归一和尚墓塔,另一座为崑山和尚墓塔。归一和尚墓塔位于金山寺遗址南侧约30米处,为三级石塔,造型简单朴素。崑山和尚墓塔位于遗址南侧约50米,与归一和尚墓塔相邻,为五级石塔,平面呈六边形,整座塔造型美观大方,纹饰繁缛,雕刻精美且内容丰富,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从雕刻的纹饰和做工来看,该塔耗资较大,没有一定的财力和规模的寺院是无力修建的。它是崑山住持提前十多年为自己修建的,期间不知道修建了多少年,由此可见寺庙当时雄厚的财力。此阶段大概就是金山寺的鼎盛时期。
  根据崑山和尚墓塔后的碑刻记载,当时寺院的和尚有44人,法眷9人,其中监院(当家)就有三个,一般的寺院只设一个,说明这是一个规模很大的寺院。寺大规矩多,责罚也严厉,恩赐禁碑上有“不肖僧造费佛产,里排人(当地居民)等呈禀前任某公,驱逐另择本庵”(这大概也是分寺九练寺的来历),断碑上有“而明松不守清规”“以致连名具控”等记载。
  如此大规模的寺院,做佛课就得有“教科书”——佛经。一本由明惠王选侍王氏发心重刊,明代高级官员陆光祖、钱谦益、周天成、吴崇宗及其他信徒助刻,约在明万历十七年至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刻造的私版藏经《万历藏》便落户金山寺了。此藏经全藏678函,千字文编次天字至鱼字,共收经、律、论、集、传等1659部,6234卷。如此高规格,庞大完整,而且全国少有的藏经能落户金山寺,又不能不让人联想到它的声名和繁盛。该藏现移藏于山西省宁武县文化馆,部分卷册内盖有“广西全州金山寺常住”的长方形图记,是唯一可考的文字资料。
  咸丰年间,金山寺开始走向衰落。有断碑记载“国课香灯难济,向各甲典当佛田”,说明当时财力有点不支了;住持也“圆寂归西”,寺院一时没了主心骨,正是伤心时候,“咸丰四年又遭兵匪”,更是雪上加霜。此次“兵匪”是指咸丰四年(1854年)八月,升平军(亦称红巾军)邓正高部自灌阳入境,与全州知州苏凤文大战于沛田。同年十一月,邓正高部进攻全州城。“遭兵匪”,可能是寺院遭到了洗劫,或者被兵匪驻扎过,总之,给了伤痕累累的金山寺又一记重拳,加剧了它的衰败。
  但在对面黄家的水沟桥下,发现一通大清同治五年的碑刻,是临济正宗第四十世住持的墓碑,能够重新为住持立碑,说明当时寺庙并未完全衰败,还保持着一定的规模。
  到了光绪十六年(1890年),西学开始进入全州,有英国基督教徒来全州城设福音堂,办学校。中国的佛教逐渐式微。
  众多残碑上记载的“卖本庵廖姓山场”,“卖尔能李家田一坵”,“卖土桥土路六坵三工”,“卖……”,这样崩塌般的衰败,实在令人心悸。虽然这些残碑上找不到具体的年份,但可以推断为光绪时期。越来越多的兵灾、自然灾害和严重的疫情,清廷自身难保,也就无暇顾及寺院了。从断碑的字里行间,可以读出无奈和悲伤。
  清末民初,社会经历了一次翻天覆地的变化。政体改变,西学输入越来越多,使出世思想和僧伽制度受到冲击,禅的思想和生活,就是想保持强弩之末,也不那么容易了。据黄家村86岁的黄於龙说,他十多岁去金山寺玩的时候,就已经立了学校,他是在那里读的小学。当时还有一个“三斋公”(和尚),是石塘乡塘背村公所山头村的。他自己种点田地维持生活,住在金山寺的一间小房子里,但后来还是给赶走了。
  民国27年8月,民国政府在金山寺创办了县立国民中学,后称之为“国中”,为当时培养了一批教师。民国33年,蒋文度任全州县县长之后,其兄蒋槐生任绍荫乡公所乡长,驻进金山寺。后来将国中排挤走了,又办了高小。解放之后,初期立高小,1958改为金山初中,期间1963-1964年办了两年农中,之后到了九十年代撤并初中的时候,改立小学,直到2005年将学校撤走,随之将中殿拆毁,金山寺就完全被废弃,成了一座荒园。
  民国时,归一和崑山的墓塔都被盗。黄家一位小学生顽皮地将裸露在外的崑山和尚的坛子打烂,发现了一坛子盐,崑山还留有一个头,之后很快便腐化消失了。崑山和尚墓塔的右上方有一个“千人塔”墓坑,是一般和尚的墓地。深达4米,面积约有30平方米,很多村民都见到过坑里的坛子,略带白色,也被他们一个不剩地打烂了。所有的墓塔都不见了。大约在和尚走了之后,被黄家村民给垒死用作地了,现在又因打工热潮,地被遗弃,杂草丛生,墓坑很难辨别出来了。
  都说“深山藏古寺”,就算寺庙消失了,周围的环境也能够残留下来的,但纵观整座金山,既无深山,更无幽径,只见灌木丛生,一片荒芜,换谁,也不相信这里曾经活跃过一座宏大的寺庙。恩赐禁碑上记载此地曾经“树木阴翳,山青水秀,不但壮梵刹观瞻,且供僧人食饮”。该寺是用枧槽引水用的,一股清泉自金山半腰的石穴里汩汩流出,常年不断水、少水,曾经供应了一千余人的饮水。寺北曾是松树和茶籽树,寺南曾是十多亩的桃树。待到春暖花开时,纯净洁白的茶花,争奇斗妍的桃花,蜂蝶翻飞,香气袭人,该是一座多么热闹又赏心悦目的奇山。黄家村民说,2004年烧地边的时候引发了一场火灾,烧了松树和茶籽树。后来,周围的古树及寺内古树,全部被卖掉了。寺外的古树是作为木材卖的,我们想去找树蔸看看,谁料想,那些树蔸也都给刨了,掩埋之后又长了草,已经了无痕迹,落得个荒草萋萋,心也戚戚。
  与韩国金山寺的佛学渊源
  金山寺的佛学宗派当是属于临济派。宋以后,禅宗五门,就只剩下临济和曹洞,形势是“临天下,曹一角”,寺院几乎都成为禅林,禅林几乎都成为临济。临济派创始人义玄法师住持临济寺,在接引学僧时,对其所问不做正面回答,只以棒打加口喝来促使对方省悟,成语“当头棒喝”即源于此。义玄提出“三亥”“三要”“四料简”“四照明”参禅宗旨,禅风以“单刀直入,机锋峭峻”著称。
  崑山和尚墓塔后的石碑上竖刻着“传临济正宗第三十七世嗣祖沙门续金山上崑下山仑老和尚之墓”,横刻着“临济正宗”和“金山义林祖师传脉源流法派”,右边刻着从第三十世到三十七世老和尚名号,共13人,可考的第三十世天童山密云和尚,是临济正宗法系传承中的第三十世禅师。由此,可以了解到该寺佛教是属于临济宗派。从“諵语”残碑(諵,即责骂)和“德芳主持殴伤”等只言片语中,也可以窥见临济宗派的风范。而且从“义林”二字可以看出,当时的金山寺是探研佛教义理的园地,佛学研究的气氛很浓。
  “不要在偶像面前长跪不起,小心偶像倒下来碰死了你们!在我的眼里,你们与佛祖并没有两样。佛祖就是你们,你们就是佛祖!”这是我们最喜欢的临济语录。厕所的台级中有一些“敬录”碑,可惜看不到所记录的内容。韩国金山寺的宗派属曹溪宗,“曹溪”之名取自中国禅宗南宗创始人慧能传禅之地“曹溪山”,故称曹溪宗。后来由中国临济宗传入者也用曹溪的名义传禅说法。因此,与我们的金山寺的佛教也可以说是同宗同源。
  韩国的佛教本来就跟我们的佛教有着很深的渊源。远在元武宗至大年间(1308-1311年),湘山寺的铁山长老曾到高丽国去化缘募捐。高丽国王在至大四年(1311年)派专使从朝鲜半岛出发,历经千山万水,不远万里给湘山寺送来了六件宝物。为什么高丽国王要赠送这么多贵重的礼物给湘山寺呢?据韩国的历史记载,说当时有很多高丽人在我们全州生活。我们很多珍贵的历史资料毁于战火,已经无法查证当时的真实情况,但这样的交流是客观存在的,不是随着文字的消失就能抹去的。
  那么,为什么韩国的民间人士乃至官方对我们的金山寺如此感兴趣?他们在一片废墟里寻找什么?他们手中的书是本什么样的“武功秘籍”?是否是我们金山寺的和尚们游走到了他们的金山寺,带去了我们的种子?抑或是他们的臣民云游到了我们的金山寺,落下脚来创立基地?我们的万历藏为何又流落到了山西省宁武县的延庆寺,而不是韩国?
  不过话说回来,中国佛教的很多宗派的法脉依旧在现代韩国社会得以延续,韩国佛教比中国佛教较早经历现代化进程,他们的经验和教训,对我国佛教的健康发展,具有很重要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2010年9月3日,我们跟韩国全州市签署并交换了关于加强交流的意向书。根据意向书,两个“全州”将在历史、文化、旅游和体育等各方面,加强交流与合作。而金山寺作为两个“全州”关注的热点之一,将担负起桥梁的作用。  

本文链接:桂林市金山寺简介_金山寺开光_金山寺历史

上一篇:河池市洛西福灵寺简介_洛西福灵寺开光_洛西福灵寺历史

下一篇:河池市宝塔寺简介_宝塔寺开光_宝塔寺历史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