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忠市尖尖山石窟寺简介_尖尖山石窟寺开光_尖尖山石窟寺历史

时间:2019-07-03 18:06:37    编辑:

 尖尖山石窟寺位于盐池县城西北37公里的苏步井乡苏步井村尖尖山梁上。

  石窟凿于山梁之下,被风沙压埋,1983年6月曾被人掘开。生土层厚约为两米,其下是石膏岩层,岩石呈青灰色,石质紧密。洞窟顺岩层开凿,窟门面南,共有5道门,进深5.3米。窟内为一整体,东西长22米,南北宽4.5米,高2.5米。窟内约有1米左右厚的淤积沙土和香纸灰烬,兽骨残骸等。石窟南、北两壁凿浮雕佛像,有上下两层,多达10余组。每组或二佛二弟子,或一佛四弟子。主尊高55厘米,须弥座高20厘米,宽18厘米,造像面部清矍,五官端庄,身材修长,线条流畅,双手合十,趺坐于须弥座上。主尊两旁是弟子侍立造像,恭立于左右,神态各异,通高30厘米,宽7厘。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佛教开始传入中国,首先在洛阳建起了白马寺,佛教始传中华。其后,各地多凿有石窟寺,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尖尖山石窟内的造像和云冈石窟、须弥山石窟、龙门石窟内的早期造像浑然相同,因此可断定是北魏时期开凿的洞窟。也是东部地区建造年代较早的石窟寺。属县级文物护单位。

  在石窟内采集到的文物如下:

  1、泥塑多臂佛2件,是用红胶泥制成。正面塑造一四臂观音塑像,背靠佛光,面部清秀,体态修长,双耳挂环,两臂合拢向上,掌合于胸前。另外两臂,左手持花,右手拇指捏中指。双腿交差趺坐在莲花台上。背靠佛光,两侧有文字,背面有明显的手工捏制痕迹。通体呈椭圆形,高10厘米,宽8.5厘米,莲花座厚4.5厘米。

  2、泥塑吉祥物,也有人称作泥塑供品,又叫擦擦。也为红胶泥制成。底部圆形,直径3厘米,底部下正中稍有凹进,其上为尖锥状,通高7.2厘米。锥座结合部有一串连珠贯穿,锥体自下而上有双行数道戮印纹。从外形上看很象是一个塔。很可能是在人们佛拜时寺内主持赠予信徒的吉祥之物。这类吉祥物窟内较多。

  3、红陶罐3件。第一件,似为加砂制作,敞口、平沿、尖唇、矮颈、鼓腹、圈足。通体施以白色,其上用墨线和珠红勾划出与佛教相关的各种图案。通高17.5厘米,口径10厘米,腹径16.5厘米,底径13厘米。第二件,呈圆筒状、敞口、圆唇、高领、溜肩、斜腹、矮圈足。通体也施以白色,其上彩绘多漫患。通高17.5厘米、口径8厘米、领高3.5厘米、腹径16.5厘米、底径11厘米。罐内放置有少量糜谷和一枚“乾隆通宝”。第三件,加砂红陶罐。敞口、尖唇、高领、溜肩、斜腹、矮圈足。底部施以白色,腹部用墨线勾绘与佛教有关的四幅图案。肩部有暗弦纹饰。通高18.5厘米、口径7.2厘米、腹径15厘米、底径10厘米。以上文物均保存在盐池县博物馆。

  在石窟南侧约1500平方米的地面上散布着大量的具有明清风格的建筑材料和陶瓷残片,石窟右侧有台基式建筑遗址,长约50米,宽30米,厚1米左右。山梁顶部也似曾有建筑物。在山梁北侧沙碛遍布的滩地上,散有粗绳纹灰陶残片和加砂红陶残片,并发现了一枚精制的刮削器。

  从地形地貌和以上采集到的文物分析。尖尖山周围在远古时期,草木丰茂,水源充足,是古时游牧民族极好的牧场。早在先秦时期北方游牧民族曾在此繁衍生息。从石窟的凿造形态和造像风格上当起于北魏,为纯佛教活动场所。从附近唐代前期墓葬考古发现,为北方少数民族的栖息之地。从罐内放置的“乾隆通宝”和地面散布的明清建筑材料分析,该寺窟自南北朝开凿后—直延用到清朝,直到乾隆以后沙漠化日趋严重,被迫关寺。

本文链接:吴忠市尖尖山石窟寺简介_尖尖山石窟寺开光_尖尖山石窟寺历史

上一篇:九江市月光寺简介_月光寺开光_月光寺历史

下一篇:中卫市宝佛寺简介_宝佛寺开光_宝佛寺历史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