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龙华寺遗址简介_龙华寺遗址开光_龙华寺遗址历史

时间:2019-06-24 09:50:38    编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博兴县龙华寺遗址
  (龙华寺与龙华寺遗址)
  龙华寺:始建于北魏中、晚期。北魏——北齐时期,该寺香火极盛。该寺大致经历了三次大型重修:一是隋朝时期。隋统一全国后,佛教被尊为国教,隋文帝在位期间,曾重修龙华寺,建龙华塔,并设立龙华塔落成碑。二是唐朝时期。隋朝末年王薄起义时期,龙华寺成为民众反对佛教、起义军进攻的重点而遭到劫难。唐朝初年,善男信女再次重修龙华寺,但寺院比原来已逊色不少。三是清朝时期。宋朝时期,金兵大举入侵中原,使龙华寺毁于战火。直到清光绪年间,经过重修,龙华寺又重现生机。据说寺院建筑雄伟壮丽、古朴大方,大门朝南,分前后两院,院内建有大正殿、东西厢房和钟鼓楼等。民国年间,寺院的正殿因年久失修而倒塌;1948年,龙华寺因连年不断的战争和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成为一堆废墟,仅剩遗址至今。
  龙华寺遗址:位于博兴县城东北8.5公里,张(店)东(营)铁路东,今陈户镇西南赵楼村北,包括整个张官村及冯吴村南、崇德村东一部分,因1927年在该遗址曾经出土过隋仁寿三年的重修龙华寺碑(简称“龙华碑”)而得名。该遗址东西长2000米,南北宽1500米,面积约300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1米,暴露有砖墙基、灰坑等遗迹,是目前山东省发现的最大的北朝遗址。曾经出土南北朝中北魏、东魏、北齐和隋代残碑断碣、金铜造像、石刻造像、白瓷素烧佛像等200余件和暗釉瓷罐、瓶、碗、壶、盘、杯、泥质灰陶瓦当、滴水、板瓦、筒瓦、砖以及北齐和隋代铜钱等大量陶器、瓷器、铜器文物。这些珍贵文物的发现,对研究我国历史、书法、佛教、文学、艺术等都具有很重要的历史价值。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三次大发现:一是1976年出土过大宗石刻佛教造像,二是1978年出土了“东方美神维纳斯”——青石圆雕菩萨立像,三是1983年出土过数近百金铜佛像,此外还出土过一批白瓷素烧佛像。为保护这一珍贵遗产,1992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核定其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初步认定需重点保护面积为120万平方米,已经与北京大学、省考古研究所联系,正在着手制订龙华寺遗址保护方案,争取国家和省级的支持,初步构建龙华寺佛教文化旅游景点雏形。该遗址在一座古城址东南,据考古发现和有关资料推断,该地可能有多处佛教寺庙,隋龙华寺可能只是这里诸多寺庙中的一处。1983年在此出土的北魏太和二年(公元478年)至隋仁寿三年(公元603年)近百件铜造像证实,寺院始建于北魏中、晚期,隋代曾重修过,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又重修过。但这些寺庙在隋大业七年王薄起义被彻底毁坏后,包括龙华寺在内的寺庙群在隋代以后未再大规模重建,寺庙遗址上基本是荒地和农田,没有遭受村镇建设的破坏,使得掩埋在地下的古寺可能较好地保存北朝寺庙的布局。龙华寺遗址上的寺院对于我们研究南北朝——隋代的寺院规模、布局和佛教流传、佛教文化及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等均具有重要价值。该遗址为滨州市继魏氏庄园、丁公遗址之后第三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次国务院确定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计1080处,分为古遗址(220处)、古墓葬(77处)、古建筑(513处)、石窟寺及石刻(63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06处)、其他(1处)六大类别,龙华寺遗址是滨州市此次惟一被确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遗址。
  石造像与白瓷塑烧像:1976年,在博兴县张官村龙华寺旧址出土石刻72件,包括造像碑、造像、佛头、佛座等,纪年像有东魏2件、北齐7件,堪为北朝佳品。造像题材有佛、菩萨、一佛二菩萨、弥勒佛、太子像、卢舍那佛等。单体佛、菩萨多为立像,佛作高肉髻或螺髻,细眉长眼,薄唇短颈,身体平直。著通肩衣,袒右或褒衣博带,衣纹疏朗而流畅。手作施无畏印、与愿印。白玉石像上原饰金,多已脱落,青石像施彩绘。菩萨像戴三花冠或化佛冠(观世音菩萨)。宝绘垂肩,胸饰项圈与悬铃,璎珞交叉于腹部,中间穿璧,帔帛自两肩垂于体侧。部分菩萨为模印白瓷素烧作品。一白瓷菩萨裸上身,斜披络腋,下著长裙,裙带交结后下垂,双手于胸前持宝珠。有背光,双腿下垂倚坐于束腰阶梯形方座上。
  鎏金铜造像:1983年,在龙华寺遗址出土鎏金铜造像94件,其中有铭文的39件,最早的为太和年间者5件,年代从北魏太和二年至隋代仁寿三年,历时四个朝代,长达125年之久,国内罕见,被国内外专家称作“中国南北朝小型鎏金铜佛像断代的标尺”。著名专家张淑敏等在《山东博兴铜佛像艺术》一书的《简介》中称:“山东博兴堪称是近三十年来出土高古佛像的奇迹地,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共出土四批。博兴县铜佛像主要出自龙华寺遗址,共计一百多件,特别是一九八三年九月出土的一批,在中国佛教艺术研究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批铜造像出土,对于研究这一时期山东地区铜造像的分期、类型等,提供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同时对研究北朝时期该地区的佛教文化、佛教流传及寺院兴废等,更具价值。”“龙华寺遗址这批铜造佛像,从北魏太和二年始,至仁寿三年,期间长达一百二十五年之久,除隋代一件老子像外,余均是佛像;造像题材以释迦多宝像为多,其次是观世音像、弥勒像等。其数量之多、年代之久、纪年序列之清楚,在中国都是首次发现。这批佛像在公诸学界后,引起了中、外学者极大关注。”“博兴铜佛像表现的多方面的史料价值、艺术价值、宗教价值和科学工艺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也是至今学者们不断深讨的问题。”2004年12月4日,博兴县在该遗址出土的73件铜佛造像东渡日本,于同年12月11日至2005年3月13日在日本山口县立秋美术馆举办了为期三个月的“中国山东博兴县龙华寺窖藏佛像展”。尽管展出期间大部分时间下着大雪,但仍吸引了1万多名观众。日本研究佛教艺术和佛教考古的专家、学者都参观了展出,并对这批艺术珍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日本最有影响的媒体《朝日新闻》等10几家新闻媒体都做了大篇幅的报道,称这些金铜佛像为“尊贵的小佛爷”,在日本引起了轰动。吸引了大批日本学者和观众,轰动日本。为做好这次展出工作,日本方面曾先后4次派人到保存这批佛像的博兴县博物馆实地考察商谈。
  龙华碑:雕于隋仁寿三年(公元603年),碑案高0.95米,宽1.16米,上刻“二龙戏珠”图案,造形生动。碑额篆刻“奉为高祖文皇帝敬造龙华碑”字样。碑身高1.45米,宽1.06米,碑文25行,行存50字,字体为楷书,端正古朴、遒劲有力,尚有魏碑遗风。其碑文字体是我国的篆书向楷书转化时的字体,其书法研究价值和雕刻的技艺手法在国内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亦藏于博兴县博物馆,为该馆镇馆之宝。
  “东方美神维纳斯”——青石圆雕菩萨立像:6世纪上半叶南北朝东魏时期的作品,通高133厘米,除去莲花座后残高97厘米,头像高18厘米,圆形祥光直径54厘米。这件国宝雕刻细腻,风格成熟,具有极高的佛教研究、文化研究及艺术研究价值,被称为“东方美神维纳斯”。1978年,博兴县陈户镇张官村村民张立山,在龙华寺遗址附近盖房时首次掘出石雕佛像,扔在村后被村民捡去,后被损坏。当时的县文物管理所所长李少南在1980年~1982年期间,分3次从3位村民手里回收,精工完善后藏于当时的县文物管理所。1994年7月初的一个风雨夜佛像被盗,后流失到英国。日本美秀私立美术馆于1995年5月以200万美元的价格从伦敦的一家艺术拍卖行购入收藏。瑞士一家专为世界各国追索历史文物的民间组织米西奈斯基金会主席罗伯特,在1997年7月参加美秀私立美术馆开馆仪式时,看到了这件石雕佛像文物珍品,之后专程来博兴证实它是否在该县被盗。经档案及技术鉴定证实后,在罗伯特先生主持下,米西奈斯基金会经与美秀美术馆多次交涉,达成了将这件国宝归还博兴县的初步意向。2004年,博兴县政府、县博物馆派出人员,随省有关部门赴日本参展团出访日本美秀私立美术馆,与该馆进行谈判,正式达成将这尊菩萨立像无偿归还给中国的协议,规定2007年12月7日这尊“东方美神维纳斯”将回归家乡——博兴县。

本文链接:滨州市龙华寺遗址简介_龙华寺遗址开光_龙华寺遗址历史

上一篇:滨州市丈八佛(兴国寺)简介_丈八佛(兴国寺)开光_丈八佛(兴国寺)历史

下一篇:枣庄市滕州龙山头摩崖造像简介_滕州龙山头摩崖造像开光_滕州龙山头摩崖造像历史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