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桓台华严寺
桓台县北依黄河,地处鲁中地区,建制于金末,清代以前为济南府新城县。据新城县志载:坐落于桓台县田庄镇高楼村的千年古刹华严寺建自隋代。桓台县历代建有佛寺十二,以高楼华严寺最为著名,当时规模宏大,金佛高耸,殿宇辉煌,香烟缭绕,钟声佛号、殊胜庄严,是黄河下游一带享有盛名的佛教圣地。华严寺距今已有1400余年,有关史料记载,明?成化、嘉靖、万历、清?康熙、乾隆、嘉庆年间地方民众多次修缮和复建,由于年久时长,现已难窥其貌,重修前的建筑遗存已不是隋唐时代的原制,而是明清重修后的旧观。
重修前的华严寺成南北向,有三进院落组成。台壁用青砖砌成,青色石条压顶,正中有九级台阶,登上台阶即山门一间,山门檐下悬蓝底金字匾额,上书“华严寺”三个颜体大字。由山门里行是天王殿,硬是过厅三间。过天王殿是第二进院落,雄踞于露台上的大雄宝殿是华严寺的主体建筑,整体为木制结构,阔5间,进深3间,五脊攒尖顶,绿色琉璃瓦,二龙戏珠大脊。大雄宝殿前左右各有配殿五间,硬山式台梁结构,青砖瓦,前出厦。大雄宝殿后是第三进院落,建有观音殿三间,结构与配殿相同,只是高了点。观音殿前左、右各有三间低矮的土抷草屋,是僧人们居住的地方。春露秋霜,寒往暑来,华严寺在经历了兴衰荣枯后,原华严塔、藏经楼、讲经堂、念佛堂、客堂、僧舍、厢房及附属配殿,门前大影壁、放生池、亭榭长廊等建筑已荡然无存。
华严寺整体建筑布局严谨,主次得体,参差有致。这次重修前,尚存的大雄宝殿、观音殿、殿前东西配殿。虽然面貌残破,但苍老中仍不脱华严璀璨的气象,其文物价值极高,1984年华严寺被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华严寺作为桓台历史上12座佛寺的唯一幸存者,清末有诗云:“金秋水畔华严寺,连亘荒村一带斜。云锁空廊闻吠犬,树封古殿宿昏鸦。苍松骨瘦寒龙月,石碣苔皴碎结花。危塔曾闻高百尺,千秋遗迹没烟霞。”此诗是华严寺在清末已是一派荒芜景象的写照。建国后,古刹又经历了诸多的政治风云,历经沧桑,饱经风雨的洗礼,而主体建筑尚存,虽残垣断壁,仅占三亩地皮,此乃已是不幸中的有幸。是伟大祖国改革开放的春风,又唤醒了沉睡中的古刹。
县委、县政府极为重视古刹华严寺的修复。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分别于2004年5月12日、2005年9月29日、2006年3月3日就华严寺修复中的有关问题,组织召开了有关部门负责人联席会,并成立了由县、镇、村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参与的修复华严寺工作协调小组,具体负责华严寺修复工作中有关问题的协调。2005年6月16日,中共桓台县委、桓台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文化大县建设的意见》中指出:“要抓好华严寺的重修”。市县文物管理部门及时行文批准对华严寺进行修复,并派员到现场对修复进行测绘、规划。市、县宗教管理部门很快为华严寺颁发了宗教活动场所登记证,并礼请高僧常净法师出任古刹住持。2005年11月22日,田庄镇政府向县政府申请报告对华严寺进行修复并列为田庄镇经济发展项目。古刹驻地高楼村党支部村委会对重修筹备工作给与了诸多的热情帮助和支持。所有这些,尤如春风一路,使古刹得主。
常净法师自幼佛缘深厚,一心向佛。出家后精进修道,通达佛理,深得佛教界高僧大德的亲传,他的慈悲和修行,赢得了信众的爱戴,可谓信众纷纭。他发愿远追隋唐遗风,到桓台来同四众弟子共修千年古刹华严寺,为弘扬博大精深的佛学文化,为庄严国土,为利乐有情,为构建和谐社会尽全力。
常净法师是建国后第一位出任千年古刹住持的僧人。2004年7月29日,在锣鼓声、鞭炮声、迎宾礼炮的轰鸣声中,万人欢腾,踊跃争睹常净法师的风采。那隆重而热烈地迎请常净法师入住华严寺的场面空前绝后,真乃千年古刹得主,龙天赞叹皆大欢喜。
本文链接:淄博市华严寺简介_华严寺开光_华严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