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石佛堂简介_石佛堂开光_石佛堂历史

时间:2019-06-24 18:29:58    编辑:

大大小小的佛像

方形石屋

石佛堂遗址

石刻题记

佛祖石像

天王石像

  佛教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更有根深蒂固的影响。在济南地区遗留的历代佛教遗址,见证了上千年来佛教在当地流传的历史。近日,记者跟随济南市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从长清区驱车几十里,寻找到位于孝里镇的石佛堂遗址。在孝里镇北黄崖村北的一座小山西侧,记者一行人下了车。之后,徒步穿过一个弥漫着粉尘的石灰窑,踩着零乱的石块,绕到这座小山的北面。这时,一座用石头垒砌而成的“金字塔”形的石屋就呈现在眼前。只见石屋坐北朝南,建在山坡之上,全部由大小不一的青石块砌成。正面有一个约1.5米高的门洞,门洞右侧是一个正方形的窗口。从石块粗糙的切割面可以看出,石屋已建造很久了。
  “这就是不久前被升格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佛堂!”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晶指着石屋告诉记者,外面的石屋是一个方形套室,是为保护里面的石佛免受风吹雨淋而修建的。只见套室呈正方形,长宽皆3.20米,高4.34米,顶部呈锥形,为复斗式建筑。而套室内还有一个长方形的小石堂。
  记者看到,在石屋的左侧,有一块济南市人民政府1995年立的石碑,上有“神石佛堂庙”几个大字,和“济南市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字样。“本来石碑上只有‘石佛堂’三个字,‘神’、‘庙’两个字是老百姓后来私自加上的。”王晶解释说,这是由于当地老百姓对石佛堂非常敬仰,将其奉为神庙了。尽管从现在看,石庙所在的小山植被稀疏,只有几株小松树和孤零零的石佛堂相伴。但从山下又深又宽的大山沟看,历史上,这里应该有河流或湖泊,而石佛堂就建在这块“背山面水”的风水宝地上,难怪老百姓产生各种联想。
  佛教造像琳琅满目
  俯身穿过套室的门洞,钻进里面的小石堂内室。记者看到,里面的空间虽然比较狭窄,但由于屋顶空间较高,却给人豁然开朗的感觉,几个人在里面站立,甚至略有走动都不成问题,比进去之前想象的要宽敞得多。
  借着从套室门洞射进来的光线,内室大门两边石壁上的两尊石像呈现在眼前。只见每尊石像都是约半米高的天王像,他们手握冷兵器于胸前,站姿威武,气势夺人。很像农村人过年时,张贴在大门上的门神,牢牢地把守着石佛堂大门。
  而石堂内东、西、北三面石壁上,刻满了大大小小的佛像和菩萨。据统计,共有大小浮雕石像89尊。最大的一组石像高60厘米,宽30厘米。中间较大的一尊是佛祖,佛祖的两侧各有一尊较小的菩萨,也就是典型的“一佛二菩萨”三尊像石雕。这是唐代比较流行的造型。而最小的石像仅高12厘米,宽6厘米,为独尊石像。王晶讲,这些石像经过千年的洗礼,纹路仍然比较清晰,给人浑厚有力的感觉。但遗憾的是,经过文革时期的破坏,石像面部的五官几乎全遭损坏,仅剩5尊比较好,石像身子比较完整的也很少。
  传奇人物创建石佛堂
  记者看到,在西墙两组石像下面,各刻有一处题记,保存得比较完整,字迹依稀可辨。其中一组石像的题记为“大唐开元廿五年石佛堂青州临清县刘文槐妻任月彦回后立开元廿九年二月四日敬一佛二菩萨”。这一处题记清楚地表明,此石佛堂始建于唐代开元廿五年间,距今已近1300年。
  关于题记中的人物刘文槐,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唐开元年间,由于战争四起,兵荒马乱,再加上自然灾害频发,民不聊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临清县有一个叫刘文槐的人,背井离乡,携家带口逃难来到北黄崖村。他看到此处比较僻静,就建造房屋,开辟田地,定居下来。安居之后,他们在北黄崖村,组织部分老年妇女成立了“妈妈社”。并于唐代开元廿五年间,建造了这座当时“背山面水”的石佛堂。后来,又在开元廿九年二月四日供奉了“一佛二菩萨”。借此求得神灵的庇护,以保佑他们安居乐业,不再受颠沛流离之苦。
  而另一组石像的题记为:“开元廿九年五月四日韩落ⅹ敬立阿弥陀佛一躯合家供养”。王晶分析说,这应是其他宗族为祈求佛祖保佑,在此也供奉了佛祖、菩萨,并为石像做了题记。记者注意到,除了这两组石像有题记外,其他的石像周围并没有题记的痕迹。王晶解释说,在供奉佛祖时,可能有的人家意识到要做个题记,起个“以兹纪念”的用途。而其他人家却没有这个意识,因此,虽在此供奉了佛祖,却没有留下只言片语。
  王晶告诉记者,虽然石像大部分被损坏,但刻纹还很清晰,整个建筑基本完整。而且,在济南地区,唐代的佛堂建筑和石像刻工并不多见,因此,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他说,随着该处遗迹升级为省级文保单位,下一步,他们将做更好的保护和修缮。

本文链接:济南市石佛堂简介_石佛堂开光_石佛堂历史

上一篇:济南市佛慧山大佛头造像简介_佛慧山大佛头造像开光_佛慧山大佛头造像历史

下一篇:济南市合龙寺简介_合龙寺开光_合龙寺历史

相关百科